了解反假货币知识 维护金融消费权益
货币作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,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等职能,这种特殊作用决定了假币产生的必然性。从货币发展史和时节各国反假货币经验来看,假币的产生和存在是一种顽固的社会经济现象。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法定货币,它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。假币犯罪严重干扰了货币流通正常秩序,造成了人群众的财产损失,破坏了人民币的信誉。长期以来,我国在反假货币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,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制贩假币的犯罪行为。特别是近几年,我国把反假货币工作放到稳定金融、稳定经济、稳定社会的高度,从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出发,依法惩处了一批之反假币不法分子,有效的遏制了假币案件高发势头。但是,当前假币流通的问题仍然突出,假币制造、贩运手段更加隐蔽,假币制作技术不断翻新,新形势下反假货币任重道远。
假币非法流通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:一是在假币受害人群中,老年人居多;二是在持有假币可以人群中,外地人居多;三是在假币使用方面,百元面值买小件商品找零的居多;四是在假币使用地域范围上,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居多。
假币作案手法变换多样,随着打击假币犯罪力度的不断加大,假币真伪鉴别技术的提升,不法分子制造、贩卖、使用假币的手法也在不断变化,一是故意将假币进行霉变处理,致使票面真假难辨,再以包礼金需要新钱为由找人兑换,一般人稍不留意就容易误收;二是对真假货币进行涂改、挖补、拼凑、对接,致使假币有部分真币特征,不易辨别;三是以假换真,不法分子化身电力、电信等维修人员,在偏远地区以需要新钱、百元整钱等各种借口,找老人、妇女等以假换真。
假币犯罪分子制假手段的越来越高明,蒙蔽群众的可能性越来越大,随着假币更多的流入市场,对普通民众和市场经济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。银行业作为打击假币、维护金融消费权益的主体单位,积极投身反假币活动义不容辞,加大宣传力度,长期为客户群众提供反假币咨询服务,面对面向客户讲解假币鉴别方法成为每个金融工作者的责任。客户群众掌握辨别假币的基本方法,了解到假币的危害,提高假币识别能力,有助于降低消费风险,维护广大客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,既营造了爱护人民币、反假币的良好氛围,又利于金融大环境的和谐与稳定。